家乡的消息

News from Home(1976)

家乡的消息在线观看和下载
  • 豆瓣评分:  8
  • 演员: 香特尔·阿克曼
  • 类型:纪录片
  • 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 西德
  • 09-28 15:08
【温馨提示】选择并点击进行播放

家乡的消息下载资源

家乡的消息剧情内容介绍

《家乡的消息》在线观看和下载

家乡的消息剧情内容介绍

家乡的消息原名:News from Home,

纽约的城市图景,并行的是现实中艾克曼倾读母亲来信的段片。信是居住在比利时的母亲写来的。艾克曼这部早期的实验电影,是对他乡旅人的距离的最好的描述。

发布于1976年。由香特尔·阿克曼执导,并且由编剧香特尔·阿克曼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香特尔·阿克曼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76-12-16(西德),1977-05-20(戛纳电影节),1977-06-08(法国)公映的电影。

豆瓣评分8,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类型为纪录片的电影。创作于法国、比利时、西德地区,具有法语语言版本。

家乡的消息资源介绍

家乡的消息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最高清晰度为:HD,为高清版本,推荐观看。(注意:网络慢的用户不适合观看,请选择低清晰度版本观看)。

家乡的消息下载资源:目前最高清晰度为:HD,为高清版本,推荐观看。(注意:网络慢的用户不适合观看,请选择低清晰度版本观看)。

豆瓣评分8,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

——以上信息由西瓜分享提供

家乡的消息评价

  • 更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一种主客移**方式:主角(阿克曼自己)始终被抽离,视线由父母方发射。由始至终展现的纽约城空镜是主体缺失之后必然的填充;画外之音也只截取了母亲的来信,回信被省去目的就是让观众自动去理清事线。所以,漫漫思绪弥漫在了广袤的时空之中。

    2014-02-23
  • 真是高手。**上城市空间的绝对客观冷静,和作为声音的家书漫不经心地并置,如此简单的手法,却产生出巨大的情感张力,相信多数在外漂泊的人都会被击中。阿克曼的技法藏得很深,也相对高级,例如读信的声音几次被城市的喧响声吞掉只能模糊带过,结尾一镜中海浪和海鸥伴着逐渐远去的***景观,充当了最恰切的送别乐曲,是为牵带记忆的声景。《家乡的消息》高度依赖和信任观者,因其绝大多数叙事和情感的逻辑,是由作为私人的观众自发生成的。空间是最重要的资料,它的双重性体现在纽约的物质性在场和作为故乡的比利时的非物质性在场,二者共同呈递出关于“我”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诗意地说,许是一种乡愁,悲观地说,则是不可折返的离散。世界上的他乡都面目相似,而故乡只可珍藏于时间之中。父母老了,田园将芜,每念及此,总是泪目。

    2020-11-23
  • 2023-3-4重看;看似缺席的收信对象其实全程在场,逡巡于街头、地铁、建筑群的镜头正是一种回应,单声道的家乡来信召唤着遥远的乡愁,而城市具有**性的景观也在制造更深层面的“乡愁”,灯光色影里的景观是人类孤独之声,承载着异乡人惶惑情感的浸润和释放;尾声在灰雾中距离**、色彩淡去的纽约,如海市蜃楼中的浮岛,一度被隆隆市声喧嚣盖过的自然人声/鸟声再度浮现。 以空间内部的对峙、消耗、守望、凝固,表现时间外延的流动。

    2011-07-29
  • Akerman镜头里的纽约!自从决定要拍一个关于纽约的片子就想看这个,昨天终于看到了,就知道我会被默默煽情嗯...在这里的人更容易懂,这些场景的平常与惊心。场景是extremely objective, 家信又extremely personal and emotional:纽约的extremely contradictory被敏感滴捕捉到。最后一镜神了。

    2015-12-25
  • 如果有一大段空闲的时间,可以看看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让娜·迪尔曼》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有时间可以接着看,也可以攒着,在某些低迷的时刻拿出来看一部,不必时刻保持专注。她树立影像诚实创作的标杆,不谄媚,不炫技,不在乎制造某种吸引人的东西,甚至不关心美,她展示真实的状态和人,思考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让情感边缘的人找到归宿,得知世界的多样化,和社会大众主流中正向的、充满秩序的体系背道而驰,关注像水滴一样砸落在土地上的个人的内心世界。

    2020-05-01
  • 阿克曼的法语叙述在异乡中响起,作为一种私密的言说。摄影机注视着纽约的行人。《家乡的消息》的声画对立是幽冥—影像的反面,也是小津安二郎之“形式—日常”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社会日常,或者连续时空体的反面。时间被分切,一切被祛魅,等待着声音的投射,最终获得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体性:“我”的视听之眼取代了“摄影机—眼”。而当路人看向镜头时,他们的目光是一种存在主义交锋,对抗着视听建构起来的独断专行——阿克曼的自我反思。

    2021-05-25
  • 阿克曼镜头下70年代的纽约有空荡朦胧的感觉,她私人的朗读,来自家乡的故事和留白令人产生种种遐想,这位可爱的导演还自己录了一个英语版,对应母亲对自己学会英语的表扬,在地铁隧道里从没读过信,毕竟那里至今都没电话信号。

    2017-11-16
  • @小西天。1.阿克曼比忘记给妈妈写信更可恶的行为,是忘记关摄影机;2.不适合大银幕观影,已购票的建议退票,或至少携带降噪耳塞观看。为了强调纽约的喧嚣,阿克曼刻意放大了车声的音量,远高于我们实际坐地铁、过马路听到的噪音,用影院的音响播放的话,属于让双耳毫无保护地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会对听力造成永久损伤;3.前一半试图手遮耳朵,后来直接佩戴了降噪耳机,甚至开了播客。在早晚高峰能保证我用较低音量无障碍听播客的耳机,在阿克曼的电影过车时,什么都听不到,太可怕了;4.资料馆弄错画幅放了13分钟无字幕版(自然也无英字),观众提醒多次仍不改正。散场别说退款,连道歉都没有。惯出了这么傲慢的放映方,我们人人有责。

    2023-07-28
  • 看-纽约的城市街景和交通工具,听-女儿念着远方母亲寄来的一封封家书来信。 声画分离,作为主人公的女儿形象隐藏。需要动用脑补来填充未展示的情节:1)只听到母亲的来信,却从来没有听到女儿的回信;2)不知道女儿独自在纽约的生活经历,只能看到她走在街上、乘坐轿车、搭乘地铁时看到的周围环境。环境的背景音被放大突出,汽车碾压过路面的刺耳声、地铁行驶时震耳的噪音。经常出现念信人声被环境噪音盖过听不清的状况,*率越来越明显。是否意味着女儿对来信的不耐烦,或者是睹物思人的游离。想象下场景,女儿在地铁上读完母亲来信,呆呆看着陌生环境,会是怎样心境,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形态。 直至最后一个长镜头,第一次用轮渡船尾的视角凝视,纽约逐渐远去,家乡越来越近。形式即内容,形式催生情感。

    2023-07-28
  • 阿克曼快速而没有表情地读母亲来信,她的声音在城市的嘈杂中被湮没。“独在异乡为异客”,需要特定心境来体会的电影...看得很感动。七十年代的纽约很不一样,同时感觉它又从来没变过... 时间给了最后一镜好多故事

    2017-07-07